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,其健康稳健运营关乎国家经济安全与高质量发展。审计监督作为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效能充分发挥不仅在于精准发现问题,更在于推动问题有效整改,做实审计整改“后半篇文章”。笔者结合审计实践,就有效推动国有企业审计整改落实,提出以下几点建议。
一、压实整改责任链条,强化内生动力
国有企业应在健全内部审计体系的基础上,加快构建权责清晰、层层传导的审计整改责任机制。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整改主体责任,将审计整改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工作清单,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,加强对整改工作的全过程领导。细化任务分解,打破以往由审计或财务部门“单兵作战”的困境,推动业务部门共同参与、权责对等,杜绝推诿扯皮。强化考核激励,提高审计整改在经营业绩考核和干部履职评价中的分值权重,实现整改成效与薪酬绩效、选拔任用关联挂钩,切实增强各级责任主体落实整改要求的主动性和紧迫感。
二、提升整改工作质量,推动标本兼治
审计整改须坚持问题导向,深挖根源,杜绝“纸面整改”“表面合规”。应推动整改工作从简单调账、清退资金等操作层面,延伸至制度补漏、管理提升和长效机制建设,实现“治已病、防未病”。按照“发现问题-风险评估-制定方案-执行跟踪-效果评估-对账销号”闭环管理要求,将审计整改与企业战略、内控体系和风险管理深度融合。推行整改方案联合评审机制,由审计、法务、财务及相关业务部门共同论证,提升整改措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。依托现有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,加强对整改进展的动态跟踪和成效核验,确保整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。
三、强化信息共享协同,凝聚整改合力
打通审计整改信息跨部门共享壁垒,是提升监督协同效能的关键。企业应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信息共享机制,贯通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、组织人事等监督主体,实现整改任务精准分发、过程实时跟踪、结果交叉验证,构建“大监督”工作格局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,共同研判整改难点、梳理共性问题和风险隐患,推动跨部门协作整改,避免重复监督和碎片化治理。严肃追责问责,对整改不力、敷衍塞责、弄虚作假的行为依法依规处理,切实增强审计监督的严肃性和威慑力。积极总结推广审计整改典型案例和经验,通过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,推动自觉整改、主动规范成为工作常态,真正实现“以审促治、以审提效”。(魏珂)